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200篇
测绘学   144篇
大气科学   188篇
地球物理   264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22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1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南极格罗夫山核心区冰下地形测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格罗夫山地区位于中山站和冰穹A之间,是中国进行南极内陆科学综合考察的重点区。我们先后组织过5次格罗夫山地区的考察工作,开展了地质构造、古气候环境、陨石、冰盖运动监测、基础测绘和气象观测等多学科考察研究。2010年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格罗夫山考察队利用专业探地雷达对格罗夫山东部核心区进行了冰下地形测绘工作。本文利用野外采集的测量数据(GPS/GPR数据),经数据处理后,利用专业的制图软件Corel Draw首次绘制出了格罗夫山核心区两幅冰下地形图,初步揭开了这一区域冰原岛峰冰下的地貌形态,对于今后研究整个格罗夫山地区真实的基岩地貌和可能存在的上新世古冰下沉积盆地具有探索性意义。本文还对哈丁山-萨哈罗夫岭间横截面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冰原岛峰之间的槽谷形态已经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992.
我国东南部地形对降水量分布的气候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1980年地面测站网的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分析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地形对降水量分布存在着气候影响。其影响表现在浙闽山区的东西两侧山坡各有一条多雨带,南岭南北两侧山坡附近各有一个多雨区。从这些多雨带和多雨区出现的季节清楚地呈出出地形的向风坡在多雨带和多雨区形成中的作用。指出这些多雨带和多雨区是由地形对降水天气系统影响产生的向风坡多雨带。  相似文献   
993.
T213L31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2m温度预报误差源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佟华  姚明明  王雨  陈起英  管成功 《气象》2006,32(2):52-57
T213L31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2m温度预报存在系统性偏低的问题,对业务预报影响很大,针对这一问题就产生原因对模式系统进行分析定位。经过一系列分析,通过对模式地形高度与观测站地形高度的比较,以及通过采用欧洲中心与国家气象中心的陆面过程初值得到的2m温度的比较,认为2m温度的误差是由于模式地形高度与实际地形高度存在较大差异以及2m温度预报对陆面过程所需的初值如土壤湿度等的敏感而实际采用特定值代替初始场的不科学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4.
太行山东麓地面辐合线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王丽荣  刘黎平  王立荣  王宗敏 《气象》2013,39(11):1445-1451
由于太行山地形的影响,在河北中南部,地面存在着几乎定常的风向辐合,局地对流天气往往发生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利用2007和2008年5—9月地面加密风场资料,分析了河北省中南部地面辐合线的逐时演变特征以及与局地对流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辐合线傍晚时分在保定西南部生成以后,沿太行山逐渐扩展,自西向东缓慢推移,强度逐渐加强,早晨前后形成近乎闭合的气旋式环流。依据逐次过程最强降水时次的风场,将地面辐合线分为7类;单纯由地形引发的地面辐合线一般不产生降水,即使造成降水,量级也比较小,也就是说,一般地形导致的辐合不会直接触发对流,只有在有利的天气系统配合下,才会产生较为剧烈的对流天气。通过对2008年7月下旬连续冷涡天气个例逐日的地面辐合线分析表明,无论何种类型的辐合线,对流天气首先出现在辐合线附近;在大尺度的环流背景下,利用逐时风场、温度场的发展演变,可以定性判断对流天气出现的时间、落区,以及强度等。  相似文献   
995.
Significant growth in mountain rivers research since 1990 has promoted the concept that canyon-confined mountain rivers have complex topographic features nested from base- to flood-stages due to canyon structure and abundant large bed elements. Nesting means literally structures inside of structures. Mathematically, nesting means that multiple individual features and repeating patterns exist at different frequency, amplitude, and phasing, and can be added together to obtain the complete structure. Until now, subreach-scale landform structure, including nesting, has not been quantified sufficiently to understand morphodynamic mechanisms that control and respond to such organization. Geomorphic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offers a systematic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nested topographic patterns. In this study, a threshold stage in mountain river inundation was hypothesized to exist. Above this stage landform structure is organized to be freely self-maintaining via flow convergence routing morphodynamics. A 13.2 km segment of the canyon-confined Yuba River, California, was studied using 2944 cross-sections. Geomorphic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a meter-resolution topographic model to test the hypothesis. River width and bed elevation had significantly less variability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for lower slope, partially confined gravel/cobble river reaches. A critical stage threshold governing flow convergence routing morphodynamics was evident in several metrics. Below this threshold, narrow/high “nozzle” and wide/low “oversized” were the dominant landforms (excluding “normal channel”), while above it wide/high “wide bar” and narrow/low “constricted pool” were dominant. Three-stage nesting of base-bankfull-flood landforms was dictated by canyon confinement, with nozzle–nozzle–nozzle nesting as the top permutation, excluding normal channel.  相似文献   
996.
The landscape of Antarctica, hidden beneath kilometre-thick ice in most places, has been shaped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ectonic and erosional processes. The flow dynamics of the thick ice cover deepened pre-formed topographic depressions by glacial erosion, but also preserved the subglacial landscapes in regions with moderate to slow ice flow. Mapping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se structures provides the basis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subglacial morpholog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Jutulstraumen Glacier drainage system in Dronning Maud Land, East Antarctica. The Jutulstraumen Glacier reaches the ocean via the Jutulstraumen Graben, which is the only significant passage for draining the East Antarctic Ice Sheet through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Dronning Maud Land mountain chain. We acquired new bed topography data during an airborne radar campaign in the region upstream of the Jutulstraumen Graben to characterise the source area of the glacier. The new data show a deep relief to be generally under-represented in available bed topography compilations. Our analysis of the bed topography, valley characteristics and bed roughnes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much more of the alpine landscape that would have formed prior to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is preserved than previously anticipated. We identify an active and deeply eroded U-shaped valley network next to largely preserved passive fluvial and glacial modified landscapes. Based on the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we reconstruct the temporal sequence by which ice flow modified the topograph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glaciation of Antarctica.  相似文献   
997.
高精度海岸带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的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岸带多源重力数据和地形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和试算,对若干影响cm级似大地水准面确定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剖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我国海岸带Molodensky一阶项对高程异常的贡献在10~30cm,需在Molodensky框架中精化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精细处理地形影响是提升多源重力场数据处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地球外空间不同高度、任意类型重力场参数的地形影响、地形补偿和地形Helmert凝聚算法可以统一;重力场数据处理中大地测量基准不一致的影响会随数据处理算法的不同而变化,在多源重力数据处理时此类影响易变得不可预测和控制;将地形Helmert凝聚理论引入Molodensky框架,可以解决以其他重力场参数(如扰动重力、垂线偏差等)为边界条件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问题。  相似文献   
998.
低纬高原地形对强降水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云南2001年5月31日~6月2日的强降水过程较为真实模拟的基础上,对云南特有的地形对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红河河谷的喇叭口地形结构对此次云南强降水的落区和降水强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但能改变近地层气流的走向,而且对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改变云南南部地形对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气流走向和水汽分布也都有影响,但相对而言不如红河河谷的作用显著;而降低云南东北部地形,则使云南北部的近地层气流辐合线发生变化,它主要对此次云南北部地区的降水产生影响,但对该地区水汽输送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9.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模式诊断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全球谱模式 (T42L9)对 1 986年和 1 987年个例进行了一系列有、无凝结潜热加热和地表感热以及地形作用的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 ,对预报模式输出的大气凝结潜热量和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个例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大气凝结潜热对南海地区西南风的建立极为重要。诊断分析结果指出 ,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 ,中南半岛地区是强大的凝结潜热加热区 ,远比印度半岛地区强。地形和中南半岛凝结潜热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南海夏季风早于印度夏季风建立的重要原因。 1 987年 5月份在中南半岛地区的凝结潜热量比 1 986年明显偏低 ,直到 5月底 6月初才明显上升 ,这可能是该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晚的一个原因 ,中南半岛地区凝结潜热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季风建立早晚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初值及物理过程对"98·7"暴雨预报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系统(ARPS),对1998年7月20日至22日期间长江流域的低涡切变线及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探讨了对"98@7"突发暴雨的影响因子及改进预报的可能途径.初值的不完全是影响成功预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利用尽可能收集到的资料,对初值进行了合理的处理之后,模式能较好地复制出7月20~22日24 h降水及环流形势.利用模式结果,讨论了凝结潜热释放和行星边界层过程在低涡切变线维持中的作用以及云贵高原在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此外,还对低涡及切变线的演变过程做了初步的分析,初步探讨了低涡切变线形势维持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